目前国内发病率越来越高,且早期的大肠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,很多时候不做体检都发现不了,出现症状了往往已是中晚期。

但其实肠道的病变从不是突然发生,大便的形态、频率、颜色变化,早已是肠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中医自古有“望闻问切”,观察大便状态便是判断自身健康的重要一环,这与现代医学对肠道疾病的认知不谋而合。

异常大便:肠道病变的预警信号
中医认为,大肠为“传导之官”,主传化糟粕、排泄废物,其功能正常与否,直接反映脾胃运化、气血津液的盛衰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大肠者,传道之府,变化出焉。”这里的“变化”,正是指食物残渣转化为大便的过程。

若脾胃虚弱、湿热内蕴、气滞血瘀,都会导致大肠传导失常,进而出现大便异常。长期失调便可能诱发肠道病变,甚至增加癌变风险。
临床中最需警惕的三类大便异常,恰是肠道功能失衡的直接体现,也是癌前病变的重要信号。

01
排便频率骤变
若出现由数日一行转为一日数次,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,中医看来多与“肝脾不和”相关。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,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,大肠传导失职,便会出现排便规律紊乱。
需要注意的是,老年人由于自然衰老,新陈代谢速率变慢,肠道蠕动速度也会变慢,偶尔出现排便频率的轻微波动不必太过担忧,但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仍需警惕。

02
大便形态改变
大便变细、变扁,或排便后仍有便意不尽感,这是“痰瘀互结”的典型表现。饮食不节、久坐少动,会导致痰湿内生,与气血相搏形成瘀滞,积聚于肠道,阻碍糟粕下行。

正如《景岳全书》所言:“痰凝血瘀,遂成窠囊,日积月累,结为癥块。”肠道息肉、肿瘤的形成,多与此类病理产物堆积相关,需及时干预。

03
大便带血
大便带血或黏液脓血便,中医分为“实证”与“虚证”。实证多为湿热下注肠道,损伤脉络,血色鲜红、黏腻腥臭,常伴肛门灼热、口苦口臭。虚证则因脾胃虚寒、气不摄血,血色暗红或淡红,大便稀溏、神疲乏力。
除了肠道内的病理因素,痔疮、肛裂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大便带血,不同原因的便血在颜色、性状上有差异,需结合具体表现区分判断。
中医养护,阻断癌变路径
养护肠道、预防癌变,中医强调“标本兼顾”,核心在于调理脏腑功能、改善病理环境。
调脾胃,减肠道负担
脾胃为后天之本,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多食五谷杂粮、新鲜蔬果,少食辛辣油腻、生冷不洁之物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云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,规律饮食、七分饱是养护肠道的基础,可避免湿热、痰湿内生。
疏肝气,促气血循环
肝主疏泄,与大肠传导功能密切相关。日常需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长期焦虑、抑郁,可通过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疏肝理气。
中医认为“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”,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,能改善气血循环,减少痰瘀积聚。

在此基础上,可搭配顺时针揉腹、按揉太冲穴、按揉足三里等动作,强化疏肝理气、通肠导滞的效果。
若出现上述大便异常,需及时求助中医师辨证施治,湿热者清热利湿,气滞者疏肝理气,血瘀者活血化瘀,通过中药调理恢复肠道正常功能。

肠道是人体最大的“排毒器官”,大便的状态不仅是肠道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更是全身气血阴阳的“缩影”。
重视大便异常信号,遵循中医“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、情志舒畅”的养生原则,方能养护肠道、远离癌变。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_一站式开户_元鼎证券官网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